高考评价体系不是考纲,校长你先别慌,请收好150位专家的解读精粹
自《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至今,许多人仍将其视为新版的高考大纲,试图从中找出备考的蛛丝马迹,但可惜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一早便否定了这一说法,只称其为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也就是说,本次发布的评价体系更多的影响是在高考命题方面,而且是在理论层面,换言之,对实际教学中的操作不会有太大影响。
对于众人期待的考试大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明确指出,不仅本次评价体系不作为高考大纲,以后国家和地方都不会再有划定考试范围的规范性文件,类似的念头可以彻底打消。
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版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这三个疑问,也在高考领域给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答案。
高考政策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它规定着高考具体考什么和怎么考;高考评价体系则是高考的“风向标”,通过制定评价指标间接影响高考政策。因此,只有读懂这个“风向标”的新变化,才能掌握未来我国高考的新动向。
01
助推高考改革,划定评价导向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为何要构建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系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众所周知,“唯分数”“唯升学”的现象在基础教育领域屡见不鲜且呈愈演愈烈之势,考试成绩几乎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考分排名成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的标准,由此催生了应试教育怪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操练,忽视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劳动审美、健康体魄,在校内课业负担已经很重的情况下,学生还要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校内校外过度教育,学生学业负担严重超载。
高考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的价值取向以及考什么、怎么考决定了教育的指向问题,因此构建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是解决教育评价导向的“阿喀琉斯之踵”。
从此次官方发布的文件可以看出,高考评价体系历时三年的研究,结合了5所高校的150余位专家的意见,最后呈现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结晶。
结构图
“一核”“四层”“四翼”既突出重点,又有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核”指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评价体系里解释称,它是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
“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其中,“核心价值”的内核包括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3个一级指标;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等10个二级指标。
“学科素养”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
“关键能力”则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际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
“必备知识”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
“四翼”是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在《中国考试》2019年12期的《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一文中,作者李勇提到,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考查要求,一方面体现了高校对人才选拔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作用上来看,既是高考评价体系的有效考查,也能对高考试题质量达成有效评价。
高考评价体系研制者于涵、郑益慧等人在《高考评价体系的实践功能探析》一文中表示,“高考评价体系将发挥改革推进器的作用,推动高考内容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向纵深发展。”
02
高考评价体系将成为命题评价的准绳和量尺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被称为“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其中首次明确规定“综合素质评价将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而此次的高考评价体系较之前有了三方面的创新:
一是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
二是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
三是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是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各个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的关键。
此外,高考评价体系还明确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形成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建立健全高考内容改革的长效机制。
具体来看,在考查目标方面,高考评价体系将起到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功能,使人才的培养更符合高校与社会的需求。
在考查内容方面,高考评价体系提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4个维度的考查内容,突破了以往仅从知识和能力2个维度考查的理念。
在考查要求方面,高考评价体系根据各学科的共性特点,提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并基于这4个方面的考查要求,进一步探索试题的类型和呈现方式、不同试题的编制原则,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各有侧重地实现考查要求。
总体来看,高考评价体系对我国中小学教学、对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评价体系中,课堂知识传授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可能会减少,如何做人、如何盘活所学知识的比重或将增加。如此一来,传统的“只会考试的学生”和“只会教学生如何考试的老师”可能会面临新的境地。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对高考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做出阐释,称该体系将影响高考内容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升高考治理能力等。它是“一体两面”的科学评价体系,也是命题评价的准绳和量尺。
03
评价体系不是考纲,考试内容不会大变
自高考评价体系发布以来,业内众说纷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能否把高考评价体系作为高考大纲?
2.高考评价体系的发布是否会对教学课程产生影响?
3.高考评价系统的实施存在哪些问题?
对此,笔者总结了部分专家的观点。
▍不能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当备考资料
虽然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已明确表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不是考试大纲,也不是界定考试范围的规范性文件。高考评价体系是综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而形成的考试评价理论框架。”但仍有部分媒体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称为“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并赋予其类似“考试大纲”的功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称,这依然是出于“考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思路。
事实上,界定考试范围的规范性文件,是不可能以出版图书的方式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实质是对中国高考的理论研究成果,其对今后的高考命题会有影响,但主要是理论层面的影响,这和考试大纲直接明确考试重点是完全不同的。
熊丙奇还表示,为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必须扭转基础教育就围绕考试而教,学生围绕考试而学的现状,所以国家和地方未来不会再有划定考试范围的规范性文件,学校和考生、家长也不要再抱着搞到官方“备考指南”的希望。
▍高考评价体系不会颠覆现有高考
教育部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高考评价体系将高中课程改革新理念和高校人才选拔新要求融入高考命题。所以,许多人猜测《高考评价》将对高校和高中课程改革产生新影响。
对此,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其实在近年的高考内容改革及命题当中已经逐步体现,为保持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而且高考评价体系也将根据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新的发展特点,在高考内容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家长和考生不必慌乱。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并不是对现有高考的颠覆,也不会有巨大的改变。它实际是对我们原来经验的总结,所以具体到学生身上,到考试内容上不会有大的变化,仍然会有延续性。”
陈志文表示,高考评价体系若成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一个依据,那将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包括具体的命题思路和命题方法。
▍教育资源不均衡地区或迎“寒冬”
2019年11月底12月初,山东、海南等省市曾举行适应性考试,试题主要就是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指标来命制。有人表示,这意味着,从2020年开始,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命制的试卷,都将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
某高校招生办负责人表示,从教学方式来说,除了部分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高考评价体系里对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强调,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地区会对此感到吃力。
这也是目前对教育方式最大的纷争之处,许多人认为,应试教育是“寒门学子”唯一的出路,失去这一途径,教育难谈公平。但就教育本质来看,素质教育才更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路子。
改革是个调整利益的过程,只要向着大的公平方向发展,就势必有部分人要做适当的牺牲,只有破釜沉舟,度过艰难的“阵痛期”,教育改革才能迎来新的朝阳。
参考文献
李勇 赵静宇 史辰羲,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中国考试》,2019.12
张开 单旭峰 巫阳朔 左璜,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解读,《中国考试》,2019.12
于涵 郑益慧 程力 任子朝,高考评价体系的实践功能探析,《中国考试》,2019.12
熊丙奇,不能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当备考资料,新华网思客,2020.1
刘海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透露三个新动向,红星新闻,2020.1
阿飞酱,高考考什么?教育部首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答,芥末堆看教育,2020.1
官宣:以后高考怎么考?教育部出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2020.1
责编 | 赵矗
排版 | 虫子
配图 | 闫炳文
推荐阅读